1. <video id="wuou4"><input id="wuou4"></input></video>
        <wbr id="wuou4"></wbr>
      <wbr id="wuou4"><ins id="wuou4"><tr id="wuou4"></tr></ins></wbr>

      <u id="wuou4"><sub id="wuou4"><input id="wuou4"></input></sub></u>
      <u id="wuou4"></u>

      人員查詢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名人名勝

      一苑盡閱千古事 ——邯鄲成語典故苑掃描

      時間:2023-02-21 10:49:02  來源: 趙都文化  作者:陳晶  瀏覽: 分享:

       一苑盡閱千古事 

         ——邯鄲成語典故苑掃描 

      □陳晶

       

       

      在浩瀚燦爛的中國文化中,成語的一代代傳承和使用,生動體現了漢語的博大精深,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與浪漫情懷。而提到成語,就不得不提起一座歷史名城——邯鄲。據統計,在30000多條成語中,有1000多條涉及到邯鄲或直接產生于邯鄲,現代經常使用的400多條成語中,多數都與邯鄲有關。200510月,邯鄲被授予“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的稱號。

       

       

       

         

      在邯鄲市西北部趙苑公園(插箭嶺公園)內,有一座以成語典故文化為主題的公園——成語典故苑。成語典故苑占地68000平方米,始建于1996年,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園林內涵,是中國唯一以成語典故為主題的文化園林。1999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7年,成語典故苑進行了改建。改建后的成語典故苑,采用戰國時期的建筑風格,秉承突出主題、尊重歷史,并將歷史上與邯鄲有關的1000多條成語典故,以碑刻、浮雕、繪畫、自然山石象形喻義等多種藝術手法進行展示。

        

      一苑盡閱千古事  ——邯鄲成語典故苑掃描

       

      巧妙的整體布局

       

      成語典故苑為九區一線結構,九區分別是“印象古趙”引導區、進取擔當精神展示區、和文化走廊、文臣武將道、成語步游道游覽區、改革創新精神展示區、荀子文化勸學路游覽區、鄴城建安文化展示區和邯鄲成語典故歷史畫屏展示區。一線指的是一條游覽線,它將九個區串聯起來。

            

      成語典故苑的大門采用了仿秦漢的古式建筑風格,斗拱直檐。在門楣之上有一對鳳鳥,就是傳說之中的玄鳥。據《史記》記載,趙人之先便是食玄鳥卵而孕生的,那么鳳鳥在此便又有了榮歸故里之說。在其正中,是啟功先生所題“成語典故苑”五個大字。

       

      蘊含豐富的鐵鼎

       

      進入成語典故苑的園中,可以看到一座鐵鑄大鼎,名為趙鼎,仿照山西太原晉大卿墓出土的鐵質刑鼎而鑄。該鼎連同底座高約4米,直徑2.6米,重2.5噸,比歷史上的原鼎大了一倍有余。

       

           

      春秋戰國時期,鼎一般為青銅所鑄,為國之重器。這里擺放鐵鼎,用意有三:

            

      一是紀念趙簡子鑄刑鼎故事。前513(魯昭公29)冬天,趙鞅和荀寅率領晉國軍隊在今河南中北部汝水之濱修建城防工事,同時,向民眾征收“一鼓鐵”鑄造鐵鼎,并在鼎上鑄上范宣子所制定的“刑書”,公之于眾。此舉是中國法制史上的一大進步,它打破了統治階級專斷刑律、任意處置剝奪百姓權利的不合理局面,在開啟民智、喚醒人們自我意識,以至打破舊的政治格局、推動社會改革進步方面意義重大。

       

            

      其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邯鄲已經是全國著名的冶鐵中心,鑄此鐵鼎,可以彰顯邯鄲人民在這方面的自豪榮譽感。

       

            

      其三,在趙鼎上鑄有“一言九鼎”的邯鄲成語,引自司馬遷《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說的是戰國時期,秦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非常危急,趙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最后毛遂說服楚王出兵援趙。平原君回到趙國后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自此,誕生了成語“一言九鼎”。因之,而衍生出“錐囊自現”“脫穎而出”“三寸之舌”“因人成事”和“碌碌無為”等成語典故。

       


       

      一水波光憶溫明

       

      成語典故苑內有一湖,名為溫明湖,提起溫明湖就不得不提起漢高祖劉邦在邯鄲修建的溫明殿,劉邦有子劉如意,即趙隱王,為戚夫人所生,因為劉如意的性格和行事作風很像其父劉邦,所以深得劉邦喜愛,幾度想要讓劉如意來代替太子劉盈,后因受到眾大臣的反對,才不得以封劉如意為趙王,并在邯鄲營建了趙王宮,宮中的主建筑就是“溫明殿”,其遺址現位于邯鄲市叢臺區蔚莊村西。成語典故苑中的“溫明湖”便是出自于此,與“溫明殿”相呼應

       

      騰躍于鐵壁的胡服騎射

       

       

      在趙鼎的東邊溫明湖畔有一幅大型鑄鐵浮雕壁畫,高6米,長約20米,厚22厘米,重18噸,這就是《胡服騎射陣容圖》。

            

      壁畫中的趙武靈王騎馬彎弓,雄姿英發。當趙武靈王即位時,趙國東北同東胡相接,北邊與匈奴為鄰,西北與林胡、樓煩為界,這些游牧部落擅于騎馬射箭,常常以騎兵進犯趙國邊境。趙武靈王注意到這些胡人所穿窄袖短襖,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作戰狩獵都十分便利,而且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他們用的騎兵和弓箭更具有靈活性。一心想要強大趙國的趙武靈王認識到,以騎射改裝軍隊是強兵、強國之路,于是大力度推行胡服騎射。從此,“胡服騎射”也成為了改革的代名詞。

       

            

      處于成語典故苑溫明湖東的 “鑄箭爐”古遺址,相傳是當年趙武靈王鑄造箭鏃、騎馬射箭的地方。

       

       

      造型生動的碑刻

       

       

      在溫明湖的東南部,有一座碑廊,沿著碑廊通過拱形漢白玉石橋,便來到了湖心亭,湖心亭屹立在人造小島上,亭兩側懸有楹聯:“二千年田部語驚法家史;三十里紫山風壯馬服魂。”在湖心亭的旁邊,有一塊平衡碑“奉公守法碑”,這也是苑內唯一的一塊平衡碑。這塊碑由兩塊相同的石碑相貼,底座及四周加以云朵精雕而成。

       

            

      奉公守法碑是為了紀念趙國名將趙奢而立。曹操曾評價趙奢:“趙奢、竇嬰之為將也,受賜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濟成大功,永世流聲,吾讀其文,未嘗不慕其為人也。”在其赫赫戰果之外,趙奢最令人欽佩之處,就是他不畏強權,秉公執法。據《資治通鑒》記載:“周赧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71年),趙田部吏趙奢收租稅,平原君家不肯出;趙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將殺之。趙奢曰:‘君于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于天下邪!’平原君以為賢,言之于王。王使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

       

            

      成語典故苑中有很多成語石刻碑的造型碑區和園中園區。

       

            

      造型碑區,顧名思義,就是將成語立體化,用一座座石刻碑更加形象、直觀地將成語表現出來,比如瓦形碑“武安瓦震”。為何要用“瓦”這個形象呢?前269年,秦國在挫敗齊國、擊破楚國之后,兵鋒直指趙國。秦昭王以趙不履行交換城邑的協議為由,派兵跨過韓國上黨,猛攻趙國西南門戶——太行山重要關隘閼與(今山西和順)。趙王便派大將趙奢前去相助。趙奢率大軍向西進發。剛剛走了三十里,趙奢就向全軍下令停止前進,就地駐防。當時,秦國軍隊駐扎在武安以西。秦軍人多勢大,氣勢旺盛,官兵齊聲吶喊,把武安城中房屋上的瓦片都震動了。此后,“武安瓦震”便用來形容軍威的聲勢浩大。用“瓦”作為載體,來表現成語“武安瓦震”再合適不過。

       

            

      除此之外,類似的還有箭形碑“不遺余力”,書形碑“紙上談兵”,瓜形碑“瓜田李下”,柱形碑“管窺錐指”,船形碑“破釜沉舟”等等,都是通過成語典故中重要的代表性物體,來更直觀地展現成語,豐富了成語的表現方式,更加便于游客的瀏覽、學習和記憶。

       

            

      園中園區包含夢園和梅園兩個園區。夢園展現的“黃粱美夢”典故。盧生受呂姓道士指引,倒枕入睡。盧生在夢中經歷了一生的榮華富貴、恩寵屈辱、困境通達,醒來之后,環顧四周,旅店依舊如故,呂翁還坐在旁邊,店主在旁邊蒸的黃粱飯還沒有熟,這就是黃粱一夢的由來。

       

            

      梅園則表現的是成語“梅開二度”。“梅開二度”出自戲曲《二度梅》,主人公梅良玉之父被人陷害致死,他則寄居于其父好友陳日升家中,陳日升視梅良玉如同己出,常常帶他到花園的梅樹邊拜祭梅父。梅良玉發誓要苦讀詩書,考取功名,出人頭地,將來為父親報仇。一日,梅花被風雨吹打而凋謝,陳日升帶梅良玉誠懇祭拜,祈求梅花能重開,最終,他們的誠心換來了梅開二度。梅良玉不僅考中狀元,還和陳日升的女兒結為琴瑟之好。“梅開二度”也被比喻為生機再現,同一事情獲得了兩次成功。

       

      成語環繞的九曲長廊

       

       

      順著溫明湖向北走,映入眼簾的便是九曲長廊。

       

            

      成語長廊依湖而建,別有一番風韻。長廊共收入出自邯鄲的成語十余條,采用真、草、楷、隸、篆各種字體書寫,并加以白話文注解,使人一目了然。進入長廊首先看到的是將相亭,展現了趙國文官藺相如與武將廉頗的刎頸之交。亭柱的對聯上寫:“相可回車國無不盛;將能袒肉軍自揚威”。“回車”是指藺相如避讓廉頗,回車繞道;“袒肉”是指廉頗“肉袒負荊”,登門向藺相如謝罪。

       

            

      將相亭后可以看到四幅壁畫,第一幅壁畫展示的內容是“毛遂自薦”。“毛遂自薦”出自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第二幅畫描繪的是趙奢受封馬服君的場面。“閼與之戰”讓趙奢一戰封神,被趙王封為“馬服君”,自此他也成了天下漢族馬氏始祖。

       

            

      第三幅畫展現的是唐魏征敢于直言進諫,最終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大業,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魏征,邯鄲館陶人,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史料記載統計,魏征一生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余萬言”。曾諫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被唐太宗喻為“人鏡”。權德輿曾評價魏征:“我太宗文皇帝之有天下也,魏徵、王珪等危言正詞,上裨大化,無疆之祚,實兆于斯。”

       

            

      最后一幅漢白玉描金壁畫,展現的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學宗師荀況。荀子,名況,趙人,曾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他繼承總結了春秋戰國以來各派學說中的精華,同時又批判了各派學說中的虛無與謬妄。梁啟超盛贊荀子道:“漢代經師,不問今文家、古文家皆出荀卿,二千年間宗派屬變,一皆盤旋荀子肘下。”

       

            

      走過這四幅壁畫,就來到位于九曲長廊中間位置的墨寶之軒。從遠處看,墨寶之軒屹立于湖面上,宏偉的建筑風格和精巧的漢白玉欄桿,影布于湖面之上,仿佛是一座來自古代的宮殿,充滿著神秘氣息,令人神往。

       

            

      在九曲長廊之外,可見環繞苑內清澈的湖水,數十條成語典故分別用碑刻、雕塑等形式展示給游人,使人能在悠游休閑之余,還能感受邯鄲歷史文化的熏陶。

       

            

      比如用一塊自然山石表現的成語“難至節見”,由沈鵬而書。“難至節見”出自《藏書·名臣傳·肥義》:“且夫貞臣也難至而節見,忠臣也累至而行明。”肥義為趙武靈王時期趙國重臣,在“沙丘宮變”中,最終為保護趙惠文王而死。

       

            

      比如用和氏璧造型表現的成語“價值連城”,出自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原以十五城請易。”

       

            

      而用柱形碑表現的成語“怒發沖冠”,同樣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形容人憤怒到極致,使得頭發直豎,頂起了帽子。

       

            

      向湖的北面望去,可以看見長堤上有兩塊碑。

       

            

      一塊是采用橋造型的成語“邯鄲學步”。“邯鄲學步”出自《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另一塊則以石雕形式表現成語“鷸蚌相爭”。“鷸蚌相爭”出自劉向《戰國策·燕策二》,常與“漁翁得利”連用,比喻兩相爭執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而讓第三者獲利的局面。

       

            

      在成語典故苑的西南角是萁豆亭。亭中有一座豆角形的碑,表現的是“煮豆燃萁”的成語主題。魏文帝曹丕讓他弟弟曹植作詩,限他在走完七步之前完成,否則就要殺了他。曹植便作了一首詩:“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見于《世說新語·文學》)。

       

            

      成語典故苑內,還有當年趙王觀賞歌舞和趙國宮女梳妝宴樂的宮掖梳妝臺、照眉池。李白曾有“清虛一鑒湛天光,曾照邯鄲宮女妝”的詩句,來描述當時宮女們清晨起來梳妝的景象。

       

            

      沿著成語典故苑從頭走到尾,就進入了一個成語典故組成的歷史大觀園。從“一言九鼎”到“煮豆燃萁”,從趙簡子到曹植,那一條條流傳至今的成語,那一段段發生在邯鄲的歷史故事,令人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凡注明來源邯鄲文化網的文章,屬邯鄲文化網原創

      請尊重作者,轉載注明作者、文章出處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3115855)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推薦資訊
      身在敵營 功于人民
      身在敵營 功于人民
      清明古詩詞二首
      清明古詩詞二首
      北朝時期的北賈璧青瓷窯、臨水青瓷窯
      北朝時期的北賈璧青瓷
      邯鄲市博物館的寶貝
      邯鄲市博物館的寶貝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鄲文化網」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310-3115600   郵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備18017602號-1    
      國家版權局軟著登字第3269884號
      勞務派遣經營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8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3

      冀公網安備 13040302001124號

      亚洲av无码av日韩av网站
      1. <video id="wuou4"><input id="wuou4"></input></video>
          <wbr id="wuou4"></wbr>
        <wbr id="wuou4"><ins id="wuou4"><tr id="wuou4"></tr></ins></wbr>

        <u id="wuou4"><sub id="wuou4"><input id="wuou4"></input></sub></u>
        <u id="wuou4"></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