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video id="wuou4"><input id="wuou4"></input></video>
        <wbr id="wuou4"></wbr>
      <wbr id="wuou4"><ins id="wuou4"><tr id="wuou4"></tr></ins></wbr>

      <u id="wuou4"><sub id="wuou4"><input id="wuou4"></input></sub></u>
      <u id="wuou4"></u>

      人員查詢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流溪別院

      我國北方運河也有“水立交”,建設時間比南方早,甚至清朝已設想

      時間:2023-03-11 10:37:08  來源:邯鄲文化網  作者:文劍  瀏覽: 分享:

         作者:文劍

      來源:大運河時空

         

      淮安京杭大運河與淮河的“水上立交”

       

      隨著水利工程技術的發展,在今天兩條河流交匯處,實現河水分成上下兩層,各不相干通過的“水上立交”并不罕見。像位于江蘇淮安南郊京杭大運河與淮河的交匯處的“水上立交”,位于安徽合肥市肥西縣境內的引江濟淮工程淠河總干渠鋼結構渡槽,實現了淠河總干渠從引江濟淮運河上方通過。

      引江濟淮淠河總干渠渡槽

       

      以上這兩個“水上立交”的位置,都算得上是位于我國南方,以至于讓很多人都認為,只有在南方河渠縱橫,水上交通發達的地方才需要這種設施。其實在我國北方也有一座水上立交,并且竣工時間比起淮安水上立交的2003年10月和引江濟淮淠河總干渠渡槽的2021年5月要早得多。

       

      南運河子牙新河主槽渡槽

       

      我國北方的這座水上立交位于河北省青縣周官屯村南,稱為子牙新河穿運樞紐,或者是周官屯水利穿運樞紐。

       

      穿“運”樞紐中的“運”即是南運河。據清光緒年間的《青縣志》記載“衛河”:

       

      即南運河,……亦名御河,流經新鄉、汲縣、??h、內黃、大名,至館陶縣與漳河合,又東北流至臨清州……至興濟鎮南入縣界……

       

      南運河是隋唐大運河和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隋唐稱永濟渠、宋元為御河、明清稱衛河,自隋代開鑿至明清,始終是國家的交通命脈,明清兩代每年都有約400萬石漕糧通過它運到北京。南運河原以山東臨清為南起點,到天津海河三岔河口為北終點,上個世紀5、60年代年在擴建四女寺水利樞紐后,南起點改為了四女寺水利樞紐,至天津三岔河口,全長349公里。

       

       

      南運河、子牙新河、子牙新河示意圖,紅框處為穿運樞紐,紅圈為獻縣樞紐

       

      子牙新河為1966年至1967年所開挖,主要作用是與子牙河共同分泄滹沱河、滏陽河的洪水。該河為兩河兩堤型式,即結合修筑子牙新河北堤和灘地,開挖深水河槽;結合修筑子牙新河南堤,開挖一條北排河。河道由獻縣樞紐起,經獻縣、河間、青縣、黃驊,于天津北大港新舊馬棚口之間入海,是河北省最大的人工行洪河道。

       

      此外,既然有子牙新河,肯定得有子牙河。雖然子牙新河流經了青縣,但子牙河卻距離青縣有一段距離。子牙河是由上游兩條支流滹沱河和滏陽河匯聚而成,是河北省境內較大的河流,在歷史上就有上大下小,峰高、量大、流急的特點,匯入子牙河后往往宣泄不及,極易決口泛濫。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一定要根治海河”中,為解決這一問題,在河北省滄州市獻縣建設了“獻縣樞紐”,上接滹沱河、滏陽河、滏陽新河來水,洪水在樞紐調節后通過子牙新河下泄,而子牙河不再擔負泄洪任務,僅作為供水、排水及相機泄洪的河道。

       

      子牙新河穿運樞紐工作示意圖

       

      子牙新河向東入海過程中,遇到了必須穿過自南向北的南運河的難題,由于南運河河床較高,阻擋了子牙新河東流,為此就制定了“平交立交”結合方案,在子牙新河主槽部分為主體交叉,修建涵洞,使子牙新河中小洪水從南運河河床下部通過,兩河洪水互不干擾;在子牙新河發生大洪水時,利用行洪灘地泄洪,兩河洪水平交合流;如子牙新河發生特大洪水,可漫過南運河渡槽溢流。

       

      其實類似的設想,在清朝乾隆年間的學者包世臣所著《復吳提刑書》一文中就已經出現。在這篇文章里,他先是闡述了因為南運河而造成的直隸水災:

       

      竊謂燕齊水患與吳越異,吳越災由于天,而燕齊則造自人……今燕齊以運河之故,中地高筑兩堤,攔截水路,使東堤以東之水,西流至東堤根,西堤以西之水,東流至西堤根,皆止而不行,無所會合,泛溢田畝,以待滲漏……

       

      子牙新河、北排河在清朝地圖上的大概位置示意圖

       

      當時在今天河北中部的水災,和發生在蘇南浙北的水災不一樣,主要是因為保障運河需要而人為造成的。為確保運河水量,在南運河兩側筑起了高高的河堤,攔截了子牙河等河流的水路,造成運河東堤以東的洪水向西流到了東堤根,而西堤以西的洪水,向東流到了東堤根,兩側洪水均止步于運河堤,而無法匯合,只能在田地里泛濫等待滲漏。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包世臣提出:

       

      為今策者,惟有穿運堤為十字河,使諸大川各自為委,以遂其性,而后可言除害耳。說者謂漕運為國脈所系,連檣五千余艘,出一線之運河,??譁\阻,焉能穿堤以議泄哉?

       

      然糧艘惟江廣為重笨,吃水才四尺五寸,若測河底,留水五尺,十字河頭為滾水壩,壩脊高于河底五尺,則水雖分泄,而船仍無滯。若謂十字河掣溜,恐礙船行,則每遇大水,兩岸缺口常至十數,重空銜尾行走,況此有滾壩以限水力者耶?……

       

      其青縣舊有滹沱支河入衛,宜加修浚,于其對岸迤下,亦建一壩兩閘,以導滹沱,使滹沱、滏陽與渾河分流……

       

      解決方案就是建設穿運堤、十字河,使大河按照各自的流向和習性加以引導,然后再說根除洪災??赡苡腥苏f漕運是國家命脈,5000多艘漕船都依賴于運河,平常還怕水淺使漕船受阻,怎么還能言論泄水?江廣的漕船雖然重笨,但吃水很淺,只要把十字河建為流水壩,保持一定的水位,就可以使水泄掉而船卻不滯留。比如在青縣就可以沿原來的滹沱河支流故道進行疏浚,并且在對岸稍往下游一點,建一壩兩閘,用來導出滹沱河的洪水。

       

      穿運樞紐工程衛星示意圖

       

      包世臣所說的在青縣建設的十字河,用來渲泄滹沱河的洪水,其走向和今天的子牙新河、北排河是一致的,并且河道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合,可見古今在治河理念上的殊途同歸。不過在清朝限于財力、工程技術以及社會政治環境等因素無法實現而已。

       

      上個世紀60年代末的衛星圖,穿運樞紐正在建設中

       

      子牙新河穿運樞紐建于1966年至1967年,是當時亞洲最大的渡槽工程和全國八大水利工程之一,2011年被列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該樞紐建成之后,雖然未能實現通航的功能,但卻已經經歷了多次洪水的考驗而安然無恙。

      凡注明來源邯鄲文化網的文章,屬邯鄲文化網原創

      請尊重作者,轉載注明作者、文章出處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3115855)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推薦資訊
      身在敵營 功于人民
      身在敵營 功于人民
      清明古詩詞二首
      清明古詩詞二首
      北朝時期的北賈璧青瓷窯、臨水青瓷窯
      北朝時期的北賈璧青瓷
      邯鄲市博物館的寶貝
      邯鄲市博物館的寶貝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鄲文化網」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310-3115600   郵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備18017602號-1    
      國家版權局軟著登字第3269884號
      勞務派遣經營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8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3

      冀公網安備 13040302001124號

      亚洲av无码av日韩av网站
      1. <video id="wuou4"><input id="wuou4"></input></video>
          <wbr id="wuou4"></wbr>
        <wbr id="wuou4"><ins id="wuou4"><tr id="wuou4"></tr></ins></wbr>

        <u id="wuou4"><sub id="wuou4"><input id="wuou4"></input></sub></u>
        <u id="wuou4"></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