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video id="wuou4"><input id="wuou4"></input></video>
        <wbr id="wuou4"></wbr>
      <wbr id="wuou4"><ins id="wuou4"><tr id="wuou4"></tr></ins></wbr>

      <u id="wuou4"><sub id="wuou4"><input id="wuou4"></input></sub></u>
      <u id="wuou4"></u>

      人員查詢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邯鄲非遺

      館陶黑陶 一抔土的浴火重生

      時間:2022-11-10 14:38:09  來源:趙都文化(公眾號)  作者:□鄭延芳  瀏覽: 分享:

       

      館陶黑陶

       一抔土的浴火重生

       

      □鄭延芳

       

      館陶黑陶 一抔土的浴火重生

       

      2022年6月1日起,《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條例》正式施行,館陶黑陶制作技藝被列入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活動之中。

       

            

       

      中國大運河發軔于春秋,建成于隋朝,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千百年來溝通南北,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起始于邯鄲館陶縣境內的衛運河,前身原為黃河故道,是大運河通渠較早的一段,而館陶黑陶是當地重要的文化遺產資源,具有顯著的地理和人文特色。黑陶,自人文初始的遠古而來,承仰韶,啟殷商,挽彩陶,攜青銅,是原始社會后期龍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出道不久即走上了人類文明的巔峰,而后輾轉傳續,又墮入數千年歷史塵煙中寂寂無名,于新的時代便如鳳凰浴火,重綻異彩。館陶黑陶,中國黑陶的重要組成部分,系龍山文化一脈,以黃河故道純凈細膩的紅膠土為原料,經手工淘洗、拉坯、晾曬、修整、壓光、繪畫、雕刻等幾十道工藝,采用獨特的“封窯熏煙滲碳法”燒制,工藝復雜精細,燒制難度很大,可做古樸實用的生活器具,亦成優美典雅的藝術珍品,有“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的美譽,令世人嘆為觀止。2006年,館陶黑陶制作技藝被列入首批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1

       

       

      中國最早的陶器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早期,大約距今15000年左右,中國南方可能已經開始制陶的試驗,到距今9000年左右大致完成了陶器的發明和探索。1962年于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發現的圓底罐,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測試為公元前6875±240年,為夾砂紅陶,外表有繩紋。華夏文明的來源之一裴李崗文化(公元前5500~前4900年)中出土的陶器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亦有少量灰陶。

       

            

       

      可以遙想一下當年,在陶器發明之前,先民們如何加工處理食物?沒有能夠盛放物品又耐高溫的器具,只能用火直接燒熟了吃。漸漸地,人們在實踐中反復摸索,嘗試著用一些比較容易粘合的土捏制成形狀簡陋的物什,盛了食物架在篝火上燒烤,發現幾度經火之后,那土家伙竟然變得堅實耐用不漏水。于是便有了陶器的雛形,可以穩妥地盛放食物進行蒸煮,還可以貯存剩余物品,釀酒、消毒等功能也被逐步開發。陶器的使用,極大改善了先民們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史書有這樣的記載:“神農作瓦曰陶。”

       

            

      神農,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傳說因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亦稱炎帝,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其部落活動于黃河中下游地區,他與黃帝一起被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共同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核心。

       

            

       

      《太平御覽》引《逸周書》稱:“神農耕而作陶。”說的是炎帝神農氏帶領部落人民學會耕種,發展出原始農業,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生產的物品逐漸有了剩余,農業的發展便促進了手工業的產生,剩余糧食的出現催生出制陶業,制造出了生活生產用具——陶器。屬于炎帝神農時期文化的湖北隨州冷皮埡遺址、西花園遺址、棗陽雕龍碑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器形有鼎、罐、厚胎喇叭形紅陶環、陶紡輪、碗、盆、圈足盤、器蓋、甕、尖底缸、長頸壺、四足方鼎等,這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制陶技術,且陶器被廣泛使用。

       

            

       

      沿磁山文化(公元前5400年~前5100年)、大地灣文化(公元前5200年~前4800年)、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馬家窯文化(公元前3300年~前2050年)、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500年)、龍山文化(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一脈縱觀,可以看出古代中國人制陶工藝不斷發展的進程,品質提高,種類增多,一步一步從粗拙簡陋的實用造型向精巧大方的審美方向發展,也帶動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最早出現的陶器以紅陶、白陶和彩陶為主。其中,距今大約7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分布于黃河中游地區,遍及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寧夏等地,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最興盛繁華的時期,制陶工藝相當成熟,器物規整精美,多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裝飾以彩繪為主,造型有杯、缽、碗、盆、罐、甕、盂、瓶、甑、釜、灶、鼎、器蓋和器座等種類。

       

            

       

      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彩陶衰落。公元前2500年至2000年,黑陶隆重登場。分布于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文化中出土的杯、罐、壺、盆等日常用具都是黑陶制成,黑陶也成為龍山文化的代名詞,這是中國制陶工藝的一次高峰。

       

            

       

      考古發現,館陶黑陶最早出現于夏代中前期(約公元前2000年),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龍山文化的重要部分。

       

       

      02

       

       

      黑陶的出現,代表著當時生產力的提高和人類社會的進步。

       

            

      為什么是黑色?

       

            

      黑陶的黑色并非陶土本質的自然呈現,而是在燒陶工藝高速發展的前提下,有意識的人為燒制結果。

       

            

      先民們為什么特意將陶器制成黑色?這恐怕與原始社會的尚黑文化有關。

       

            

      原始社會時期,中華文明彌漫著黑色崇拜的氣息。黑色,是夜的顏色。在缺乏照明手段的原始暗夜之下,黑色掩藏起目之所及的一切,人們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么?黑色迷霧背后,將要面對的是什么?黑色,象征著神秘、未知,甚至于恐懼和死亡。

       

       

           

      從《禮記》中,我們能發現夏朝對黑色的崇拜。夏人以黑色為貴,祭祀、戰爭、喪事這樣嚴肅隆重的場合都要用黑色,皇帝的車馬、旌旗、服色均以黑色為主,這是國家意識層面的體現。夏人在審美上也以黑為美,就像《左傳》中說的“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鑒”的姑娘才算是極致的美女。

       

            

       

      到了商代,商人認為自己是玄鳥之后,《詩經》中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說法,而玄鳥本身的形象就是黑色的鳥。

       

            

       

      周天子也迷戀于黑色,《禮記·月令》中說“天子居玄堂左個,乘玄路,駕鐵驪,載玄旗,衣黑衣,服玄玉”,天子住在北向明堂的左側,乘黑色的車,駕黑色的馬,車上插著黑龍旗,穿黑色的衣服,佩黑色的玉……

       

            

       

      五行中,黑色為水,秦國崇尚水德,也選擇了黑色,統一六國后,黑色就成為了華夏主打色。

       

            

      在被稱為“中華文化源頭”的《易經》中,黑色代表天,也代表天帝所居的北方。

       

            

       

      而中國傳統的道教思想中,玄黑被視作“眾色之母”,一切顏色都是從玄黑中生發出來的,就像萬事萬物皆發自于“道”。在老子看來,五色令人目盲,再華麗的色彩都比不上玄黑這種單純的顏色,所謂墨具五色,大道至簡。

       

            

       

      總而言之,黑色從中華文明的源頭走來,是早期華夏先民心中神秘和尊貴的象征,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包容、內斂、平和的精神追求。

       

            

       

      看似簡單拙樸的黑色,其實燒制技術上比彩陶更為先進。彩陶的顏色是涂抹到胎體上的釉彩,而黑陶是滲入胎體的黑色,由內向外,渾然一體,如同用黑色的泥土燒制而成。這有賴于特殊而復雜的“熏煙滲碳”燒制技法。

       

            

       

      早在四千年前,館陶先民就已經掌握了先進的封窯技術。人們選用當地優質粘土,經過手工淘洗、拉坯、晾曬、修整等層層工藝處理,采用獨特的“封窯熏煙滲碳法”,以火烘焙,讓彌漫在窯里的濃煙中的碳粒滲入坯體而呈黑色。

       

            

       

      就這樣,一抔黃河故道的沉泥墮土,千淘百漉之后,又經烈焰焚身,始得脫胎換骨,涅槃重生,“黑如漆、聲如磬、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終成大器。

       

       

      03

       

       

       

      遺憾的是,如此精妙的黑陶曾經沉入歷史的長河中,銷聲匿跡許久。

       

            

      據《元和郡縣圖志》、《館陶縣志》等記載,館陶春秋時稱冠氏邑,城西北七里有陶山,趙置館于其側,故名館陶。

       

        

          

      有史學家考證,古館陶地處黃河中下游,地勢平坦,放眼望去,一覽無余,并沒有什么高山。原本是大河故瀆,春秋時因屬衛地而得名衛河,漢稱白溝,隋唐為大運河永濟渠,宋曰御河,明清又稱衛河……漫長的時光里,不知道有多少次河流改道、河水泛濫,經年累月,斗轉星移,沖刷出大片平原,即使有較高的丘陵起伏,千百年之下,也早被滌蕩殆盡。大河滔滔而過,攜帶的大顆粒泥沙漸漸沉入河底,不斷淘漉,淤積于下游,幾度滄桑之后,河道深層的泥土變得細膩、純凈,無沙且粘性大,富含多種礦物元素,在燒制中能產生均勻細膩的質感,是制陶的天然原材料,最能燒制出精美的黑陶上品。

       

            

       

      正是因為擁有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條件,館陶制陶業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明清時有史學家考證,古之所謂陶山,或陶丘者,乃廢陶堆積而成“山”的模樣。言而總之,館陶自古便因陶而盛,亦以陶為名,黑陶更是它奉獻于中華文明的一份驕傲。

       

            

       

      歷經了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一萬年前裴李崗文化和八千多年前磁山文化的紅陶、七千多年前仰韶文化的彩陶、四千多年前屈家嶺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黑陶及至商代的白陶、西周的硬陶、秦代的兵馬俑、漢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之后,到了宋代,瓷器興盛,陶器式微。無釉陶器吸水率較高,不及施釉瓷器實用,陶器自此逐漸退出了常用器物的舞臺。

       

            

       

      尤其黑陶,也許是由于工藝更為繁復,早在漢代以后,便逐漸沉寂,不為世人所知。

       

            

       

      1928年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章丘龍山文化考古發掘地發現了一種帶有光澤的黑色陶片,才使得黑陶這一古老藝術重見天日。

       

            

       

      隨后,在山東幾處龍山文化遺址陸續出土了一種蛋殼黑陶,器形僅見高柄杯一種,器表色澤光亮漆黑,造型優美規整,器壁均勻且極薄,最薄處僅0.2-0.3毫米,接近蛋殼,但質地卻極堅硬細密。此蛋殼陶是龍山文化所特有的一種陶系,代表了當時制陶業的最高水平,即使今天的能工巧匠也很難輕易仿就,堪稱原始時代的“黑科技”、“中國古代陶器的顛峰之作”。

       

            

       

      之后幾十年,陸續有學人著力于發掘、研究失傳已久的黑陶技藝,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各地不斷有復燒黑陶的喜訊傳來。

       

            

       

      在館陶,新中國成立之后,境內也曾先后發掘出秦漢時期的黑陶及唐以后的彩陶、灰陶等隨葬品,為當地制陶業持續發展的歷史提供了實物佐證。時間走到新的起點,黑陶的異彩亟待煥發。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批繪畫、陶藝專家來到館陶,用當地黃河故道特有的紅粘土做原料,進行黑陶傳統手工技藝的研究開發,并最終取得成功,中斷了兩千多年的館陶黑陶浴火重生。

       

            

       

      新生的館陶黑陶,保留了龍山文化傳統手工制作工藝,又借鑒木雕、漆畫、刺繡、剪紙等其他藝術精華,加以符合時代審美的設計創意,創造出富于變化的新品,造型精巧,光澤剔透,古樸典雅又別具現代韻味,盡顯東方文化日久彌新的魅力。

       

            

       

      近年來,館陶人傳承技藝,培養了一大批技藝精湛的黑陶制作人才,包括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開發新產品,研究新工藝,光大產業,不斷續寫著制陶業發展的新篇章。隨著2006年6月館陶黑陶制作技藝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如今當地黑陶文化產業的再度崛起,館陶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黑陶藝術之鄉”?!逗颖笔〈筮\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條例》于2022年6月1日起施行后,館陶黑陶制作技藝又被列入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活動之中。如何進一步保護、利用、開發好非遺文化,守護與賡續流淌千年的運河文脈,是未來擺在新一代黑陶技藝傳承人面前的重要課題。

      館陶黑陶 一抔土的浴火重生

      凡注明來源邯鄲文化網的文章,屬邯鄲文化網原創

      請尊重作者,轉載注明作者、文章出處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3115855)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推薦資訊
      身在敵營 功于人民
      身在敵營 功于人民
      清明古詩詞二首
      清明古詩詞二首
      北朝時期的北賈璧青瓷窯、臨水青瓷窯
      北朝時期的北賈璧青瓷
      邯鄲市博物館的寶貝
      邯鄲市博物館的寶貝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鄲文化網」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310-3115600   郵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備18017602號-1    
      國家版權局軟著登字第3269884號
      勞務派遣經營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8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3

      冀公網安備 13040302001124號

      亚洲av无码av日韩av网站
      1. <video id="wuou4"><input id="wuou4"></input></video>
          <wbr id="wuou4"></wbr>
        <wbr id="wuou4"><ins id="wuou4"><tr id="wuou4"></tr></ins></wbr>

        <u id="wuou4"><sub id="wuou4"><input id="wuou4"></input></sub></u>
        <u id="wuou4"></u>